-
【慢品庄子——起因】
偶然与友说起一直想读《庄子》,好几年过去了,还是最初看的那几篇。友说,你知道为什么吗?没有“输出”。她曾经教孩子们语文,极有灵气。她给我讲年后用《经典咏流传》中的《苔》给孩子们上课的经历。先让孩子们学唱,学完后几人一组到讲台上唱,最后再每人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。诗文简单“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。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,她讲的有情,孩子们参与充分,几次课下来常有孩子眼里含泪。其中一个班上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,妈妈一直陪着上课,想来孩子的妈妈对这首诗更是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感受和理解,忍不住在课堂上哭的出了声。友说,央视这种题材太好了,孩子们的感动也感染了她,还有这个妈妈。她走到这个妈妈身边,什么也没说,只是抱了抱。她说,几次课下来,受益最深的还是自己。她的输出理论让我沉思很久,极有道理。事情都是多因一果,比如疾病,来到的只是结果,成因却是多方面,有情绪、环境、基因、饮食、睡眠等等,最后集中到了病症上。在读《庄子》这件事上,友的“输出”理论好比十个馒头充饥的最后那个馒头,让我对《庄子》的喜爱不再无限期拖延了,既然爱就深爱,既然读就精读细读,这类古典文学下多少功夫都不为过。初读的几篇《逍遥游》、《齐物论》、《养生主》、《人间世》早已经把我的魂勾住了,这也是一直念念不忘的原因。《庄子》又叫《南华经》,自古至今称为经典的书不少,成为“经”的却不多。我们的文化瑰宝有六经,《诗经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坛经》等等,但凡“经”,都是对人们影响至深,改变人们生活、源远流长的经典。初读《庄子》,才知道什么是汪洋恣意,博大精深,就像怎么挖也挖不完的宝藏,常见常新,意蕴无穷。几年来光想没读也是因为这类书需要静心、深入,才能深刻感受其精华和魅力所在。和《庄子》的结缘,想起来有点匪夷所思。08年夏天,随爱人公司一起去五台山。那时我还是无神论,在菩萨顶,闺女去大雄宝殿跪拜,我在康熙御笔的“五台圣境”下游来荡去暗自嘀咕,事是人做的,自己不好好努力,求菩萨拜佛走捷径。自小个性强悍的闺女,在这点上和她的性格截然相反,从来没有任何藐视轻视,每遇庙堂恭恭敬敬跪拜,之后再回到那个俗世的“刺头”。从镇海寺出来,门口的女居士拦住我们,说你们全家都请了护身菩萨,回去师傅加持。那时的我从没接触过佛教,身边也没有人给我灌输哪怕丁点相关的东西。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法器,师傅把法器逐个扣在头上,念一段听不懂的经文。出来后,前面有好心人告诫,护身菩萨要洗澡后佩戴,心存恭敬,我不以为然,回家后束之高阁。曾在另一个QQ空间写了五台山之行,我记得题目“夜凉如水”,号被盗,文也丢了。几个月后到了冬天,忽然想看有关佛经的东西。当时有友说,你的性格不适合看这类书,还是远点比较好。我知道自己沉闷又悲观,可是扛不住心底那些蠢蠢欲动的念头,时不时跳出来勾引。又后来,想看哲学类的书,《庄子》来了。拿到书我真是傻眼,什么“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,谐之言曰......”这说得都是什么啊?如今想来,碰到事情这困难那可困难都是借口,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动力不足。对如同天书的《庄子》原文,凭顶着脑门的热血背了几篇,从那时开始,庄子在我心里种下了蛊。一直在想,如何用朋友的“输出”理论来读庄子。正好有师友品读完《金刚经》又开始《道德经》,用小米便签记录启发了我。每读一篇用文字记录,写的同时既梳理了文中的逻辑,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,岂不是很好的输出方式?还有一友曾说自己的读书心得,一本书可以读出十本的效果。借用三人的方式,成了我读《庄子》的方法。不急于求成,不囫囵吞枣,入心处会意,领悟处慢品,延伸处查阅,读完一篇用文字记下来,不怕粗疏浅陋,不人云亦云,写我所感,这样就是我的庄子了。三十三篇,也许一年还读不完,既然是我想要的,按自己的节奏,如此甚好。2018/4/15 18:29:12
举报不良信息
刘法欣